从一曲《忐忑》唱红大江南北,到褪尽浮华回归本真,歌唱家龚琳娜的艺术与人生之路始终充满探索与自省。继《自由女人》之后,龚琳娜推出历时六年打磨的诚意之作《做自己 不忐忑》,由长江新世纪正式出版发行。
《做自己 不忐忑》真实记录了她从40岁到50岁的中年蜕变历程,以赤诚笔触剖白事业沉浮、婚姻变故、健康危机与心灵觉醒,展现了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女性艺术家如何在生活动荡中找回重心、在灵魂暗夜中重获新生的故事。这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,更是一部深度剖析内心、展现女性在困境中觉醒与重生的勇气之书。
五年沉淀推出坦荡的“人生纪录片”
《做自己 不忐忑》远非简单的成名故事。它记录了《忐忑》爆红后,龚琳娜经历了喧嚣、迷茫、挣扎与蜕变。事业如日中天的她突遭严重腿疾,数月卧病在床。商业赞助受挫、身体崩溃的双重打击令她停下脚步,重新寻找人生的道路。大城市生存发展的压力、人情世故的紧张、身体和心力的透支,促使她一家做出一个决定:离开北京,迁居大理。
展开剩余76%浪迹天涯的一家四口,住进白族小院,结交了不少有才又有趣的当地朋友。龚琳娜卸下“明星”身份,脱掉高跟鞋,素面朝天,观花听雨,融入真实素朴的乡居生活。在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中,她的身体和心灵都重新活了过来。
书中,她将镜头对准真实的自己,剖析过去十年的心路历程,毫不避讳地呈现了婚姻变故带来的情感震荡、事业瓶颈期的深度焦虑,以及在巨大名利冲击下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。龚琳娜在访谈中坦言,书中包含了一些她曾认为“最羞耻”的经历,选择公开这些伤痛,是希望以自身的真实共鸣他人,传递破茧重生的力量。
名利的“忐忑”与艺术的求索
“‘神曲’之后,内心的‘忐忑’才真正开始。”龚琳娜在书中如是写道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,她在适应明星身份与坚守艺术理想间艰难平衡。她尝试多元音乐合作,探索新的艺术表达,但这探索也使其与丈夫老锣在创作理念上产生深刻分歧,她开始意识到:真正的爱,绝不是彼此缠绕。长期捆绑的合作与生活逐渐让关系失衡。比起“翅膀连在一起”的比翼鸟,龚琳娜更愿意做“自歌自舞”的凤凰,散发自己的光芒。这段婚姻最后的得与失,那些对情感关系的深刻思考,成为书中坦诚剖析的重要篇章。
事业上,龚琳娜同样遭遇挑战。市场对“爆款”的追逐过后,演出机会缩减,她清醒地意识到,长期演绎老锣的作品虽得心应手,却也陷入模式化的困境亟需突破。为了打破创作瓶颈,年近五十的龚琳娜毅然走出舒适区:登上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舞台,挑战《爱如火》等流行金曲,甚至跨界尝试说唱。这些看似“冒险”的选择,实则是她主动拥抱变化、寻求艺术新生的勇敢实践。她在学习与碰撞中,逐步拓展了音乐的边界,也找到了新的艺术方向。
生日公益音乐会暨新书发布
为庆祝新书面世并迎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,龚琳娜于2025年8月1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“做自己 不忐忑-龚琳娜公益生日音乐会”。她与一路相伴的音乐教师、邻居朋友们和一直支持她的歌迷们同台,用音乐诠释新书主旨,共庆生命新篇章。音乐会上,龚琳娜还特别邀请本书的责任编辑一同上台,分享自己写书的初衷:“我想要保护身心,明确自己与他人的边界,想要建立健康平衡的关系。随之而来的,是生活中更大的冲击,更大的改变,更大的丧失。我好像弄丢了命运的地图,不得不重新寻找人生的道路。我用五年时间,学会了做自己;又用五年时间,学会了不忐忑……”
这本书也展现了龚琳娜将音乐融入生命、回馈社会的温暖面向。她走进北京市中小学,与音乐教师们分享古诗词歌谣,在疫情期间用音乐传递慰藉;她持续关注孤独症儿童(星星的孩子)、罕见病患儿(如成骨不全症“瓷娃娃”)、留守儿童等群体,积极参与公益事业,让音乐成为连接心灵、播撒希望的桥梁。
敬一丹作为“读者代表”亮相
龚琳娜新书《做自己不忐忑》超越了个体经历的范畴,它以其罕见的高度真实性和深刻的自我剖析,谱写了一曲献给所有在人生风雨中跋涉的女性的勇气赞歌。龚琳娜用她的跌宕起伏告诉读者:人生的低谷与瓶颈并非终点,而是觉醒与重塑的契机。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也受邀作为“读者代表”莅临现场,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言:“这本书,我是一口气读完的,现在有多少书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呢?恐怕很少。而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我,正是它扑面而来的率真、清醒、细腻和坦然。我们原来只是喜欢她的歌,但读完这本书再去听歌,则更多了一层理解。她总能点燃别人,给人以力量,尤其用歌声点燃了那多歌迷、孩子,长久地影响了他们的生命。如果说舞台上的力量是爆发式的,龚琳娜的书则缓释地鼓舞着你。由昨至今,我一直在想这本书,也很喜欢它的书名。‘不忐忑’以后是什么感觉?坦率的,坦然的,坦荡的。那么率真的表达,那么清醒的自我认知,让一个女人在五十岁的时候,仍旧闪闪发光。”
(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)
发布于:山东省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